(中央社記者尹俊傑紐約3日專電)蘋果、Google等超級企業近年無往不利,股價大漲之餘,企業獲利集中趨勢也愈來愈明顯。專家憂心,產業整併造成競爭減弱,恐衝擊員工薪資成長,無形間拉大貧富差距。蘋果公司(Apple)本週成為首家市值突破一兆美元的美國上市公司,從瀕臨破產到達成這項里程碑,蘋果僅花21年,期間蘋果不斷創新並推出iMac、iPod、iPhone、iPad等熱銷產品,成就非凡的成功故事。紐約時報報導,蘋果13位數的市值,是現今一群超級企業主宰美國經濟的縮影。從蘋果、Google、臉書(Facebook)到亞馬遜(Amazon.com),這些家喻戶曉的公司掌握龐大企業獲利,帶動維持9年的美股牛市,也是美國經濟成長背後的重要推手。但報導指出,企業獲利集中的效應並非全然正面。經濟學家已開始探討,超級企業崛起是否衝擊美國薪資成長,使中產階級規模縮小、收入不平等惡化。鑑於超級企業具有強大的社會與政治影響力,部分議員已要求加強監管並制約。過去數十年,美國企業獲利分配產生顯著變化。研究顯示,1975年,109家企業囊括所有上市公司的一半獲利;到了今日,同樣比例的獲利由30家企業掌握。經濟學家一致認為,無論從公司規模或獲利觀察,企業集中化勢不可擋,且可能是長期現象。科技業集中化尤其顯著,蘋果與Google合計供應99%的智慧型手機軟體;在美國每花一美元刊登線上廣告,臉書與Google能賺走59美分;亞馬遜稱霸美國網購市場,在串流影音領域也日益茁壯。這股趨勢不僅出現在科技業,美國5大銀行掌控全美金融體系近半資產,6大航空公司過去10年整併成3家,98%的行動通訊市場也將被3大業者寡占。整併帶來更多獲利,但對勞動市場而言,學界認為整併和所得與財富分配不均可能有關聯。隨著企業集中化趨勢出現,自1990年代以來,美國與其他富國的受雇人員報酬占國內生產毛額(GDP)比率不斷下滑,產業整併愈明顯,降幅愈大。不過,確切因果關係尚無定論。部分經濟學家表示,蘋果、亞馬遜和Google等企業砸大錢建立主宰市場的地位後,就算花在員工身上的錢占營收比例縮小,也能產生龐大獲利。其他經濟學家則主張,產業內的企業減少,意味員工面臨的競爭減弱,業者加薪的壓力跟著降低,在強調專業技能的產業可能更明顯,因為員工藉跳槽加薪的難度提高。近期研究發現的案例顯示,企業可能同意互不挖角、在合約加進競業條款,共謀壓低員工薪資。(編輯:陳俊碩)1070804關鍵字標籤:...
公司簡介 │ 最新消息 │ 場地類型 │ 聯絡我們 │ 網站導覽 | 回首頁 奇寶網路SEO服務 版權所有 © All Rights Reserved 場地租借 場地出租 台北場地租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