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来源:由「百度新聞」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"http://www.mnw.cn/quanzhou/news/937049.html" 閩南網7月3日訊泉州和泉州人的命運,與大海息息相關。一部中國海外交通史,是如何垂青一座偏居東南一隅的城市的呢?這里綿長千年的故事恐怕講都講不完。最近阿拉伯語資深翻譯、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學者李光斌,為海都記者發來一篇長達兩萬余字的論文《伊本·白圖泰泉州行》。我們不妨在他的指引下,看看距今近700年前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·白圖泰眼中的刺桐城風貌。泉州海交館伊斯蘭館外的伊本·白圖泰立像 伊本·白圖泰可謂是古代的旅游達人。28年內,他周游了28個國度,足跡遍及亞非歐。他1346年至1347年訪問了泉州,曾經三進三出刺桐城。 刺桐是一座宏偉壯觀的大城,以生產錦緞而聞名,并以城名命名叫刺桐錦。這種錦緞比行在緞和大都錦更好。乘船到達刺桐港之后,伊本·白圖泰開始不吝以華麗的詞藻描述他所看到的國際海港。在他的《異境奇觀伊本·白圖泰游記》中提到:我看到港內有上百條大船,至于小船可謂多得不可勝數。他認為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,甚至可以說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。泉州港在那時曾與9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。 泉州海外交通的發達,吸引了很多的外國人定居在這里。一方面,市井十洲人將他們的信仰和習俗留在了泉州;另一方面,中國的許多商人、官員、學者都從這里走出去,到世界各地經商、出洋求學。在伊本·白圖泰到訪中國時,中國大旅行家汪大淵已經第二次訪問摩洛哥歸來七年之久,他也是從泉州出海,經海上絲綢之路、陸上絲綢之路到達摩洛哥的。還有明代的鄭和,曾經率船隊到泉州,在九日山祈風后出發的。 時至今日,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內藏有多達400余件用阿拉伯文或波斯文書寫的墓碑和墓蓋石,這些石刻都是研究海交史和中外友好關系的珍貴資料。(海都記者吳月芳文圖)關鍵字標籤:摩洛哥旅行團
公司簡介 │ 最新消息 │ 場地類型 │ 聯絡我們 │ 網站導覽 | 回首頁 奇寶網路SEO服務 版權所有 © All Rights Reserved 場地租借 場地出租 台北場地租借